您的位置:首頁 > 精忠專欄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忠報國”字派—— 岳氏宣漢毛壩分支家風家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18-05-26 16:34:47  作者:岳精柱  來源:重慶藝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岳氏宣漢毛壩分支,系岳飛后裔,為第四子岳震之后。在其20個字派中,將“精忠報國”四字涵入,以此教育子孫,要具有“精忠報國”的愛國情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忠報國”字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     ——岳氏宣漢毛壩分支的家風家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岳氏宣漢毛壩分支,系岳飛后裔,為第四子岳震之后。在其20個字派中,將“精忠報國”四字涵入,以此教育子孫,要具有“精忠報國”的愛國情懷。其家規家訓(八勸四戒)中,談了成人成材、家庭教育、孝敬尊長、家庭和睦、兄弟相助、待人處事等等方面的問題,要求子孫莫愛虛榮、遠離賭毒、戒暴戒淫、勤儉節約。在家傳中要求家人要傳頌先祖優秀事跡,弘揚家族優秀傳統文化,特別強調家人要了解家族歷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默認標題_手機海報_2018.05.25.png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、毛壩岳氏分支源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我小的時候起,上輩就給我們講傳岳氏的來源,講我家的字派和家規家訓,講岳飛抗金精忠報國的故事。我們家族,小孩看的第一本小說都是《說岳傳》。岳飛是我祖先,育有五子:云、雷、霖、震、霆。南宋紹興十一年末,岳飛與長子岳云同時遇害,其家人或被流放,或四處逃難避禍。長子岳云,其子孫多繁衍于杭州、益陽一帶。次子岳雷,子孫散居福建漳南、浙江臨安、江蘇常州、河南安縣、云南鎮雄及貴州、四川等地。三子岳霖始居江州,后遷寶興,其子孫繁衍于此,后又遍及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浙江、甘肅等地。四子岳震為我系祖先。飛祖常年征戰在外,震以年幼留江州侍母,驚聞父兄遇害,由家丁送往江北同弟岳霆藏于黃梅民間,改姓鄂和樂(研究發現震祖五世孫之正姓樂),其子孫繁衍于黃梅、麻城,其后逐漸繁衍于四川之成都、南江、巴中、忠縣、陜西之漢中、南鄭,甘肅之莊浪、三原等地。震祖卒葬于湖北黃梅縣黃梅嶺。五子岳霆,其子孫多繁衍于黃梅、麻城、廣濟,卒葬于廣濟。震祖有六子,第三子玭(或琨)生覕、覕生遒、遒生嶤、嶤生六子:之遠、之正、之化、之輔、之酉、之綏。我祖之正(又名之震)姓樂。宋理宗時以貢監授四川蓬州州判,遂舉家入川,繼遷儀隴縣令兼利州路兵馬鈐轄,再遷難江(今南江)縣令,惠政九年,卒于官。時值元兵侵宋,道遠阻隔,不能歸原籍,兼邑人苦留,遂留居于此,卒葬于治地。其子孫自此定居南江,是為南江岳氏始祖。其后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,到清代末年,人口急劇膨脹,岳姓人口占了南江一半,故南江有“岳半縣”之稱。岳公之正祖最初并不姓岳,而是姓樂。其子鼎森,官登仕郎。鼎森祖之子文壽乃遵始祖遺命復姓為岳。因在岳飛遇害后,一些岳姓為了避難,改為樂姓。至今忠縣等地岳飛的部分后裔還依然姓樂,但知道自己實際姓岳,是岳飛的后裔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 大約在乾隆中期,有一支從南江縣遷到了宣漢毛壩,為毛壩分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“精忠報國”字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毛壩分支祖先移到毛壩后,經幾代的繁衍,定了自己的字輩:長、廷、正、大、精,永、恒、懷、忠、榮,鴻、儒、報、朝、德,定、國、安、邦、臣。將“精忠報國”四字融入了字輩中,稱為“精忠報國”字派?,F在已到“懷”字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輩并以此激勵我們,以祖先岳飛為榜樣,精忠報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岳家的字派很多,有的地方的岳家人用了清朝康熙皇帝御賜字派:重、開、奇、秀,永、佐、朝、邦,崇、德、喜、彩,增、耀、遠、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忠孝傳家——“八勸四戒”家規家訓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為了家風建設,上輩給我們立了很多規矩,總結為“八勸四戒”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一)八勸(家規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成人以法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法者,國之約束與保護也。遵紀守法,方可長大成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成材以專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專者,長也,即專業技藝。勤學苦練,業專術精,乃可求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 立家以志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男樹成家立業之志,女學持家待客之道。慎婚姻,重志向,艱苦創業,勤儉持家。有志興家,無志敗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. 侍親以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親者,大也。父母有養育之恩,兒女有感恩之心。百善孝為先。孝為做人之根本。父嚴子孝,婆慈媳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. 愛家以幫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夫妻相親相愛,相敬相重;兄弟姊妹相親相善,相助相幫。兄弟同心,其力斷金。長幼有序。關愛寡居者。家和萬事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. 育子以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愛幼輔幼,育子教女,父母之責。子女需四知:知家族歷史;知忠孝道德;知法懂禮;知書識文。傳頌 “岳母刺字”“精忠報國”故事。父母當以身作則,子女須恒心勤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. 待人以禮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待人,須有禮數,不驕不躁,不卑不亢,不奸不欺,誠實守信,大氣有度,謙恭中庸。友善鄉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. 行事以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端者,正也。處事有正氣、骨氣、底氣、和氣。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擇善而處。善惡皆有報,為人須友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二)四戒(家訓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戒虛榮不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虛榮,使人貪占小便宜,易喪失做人準則。立足現實,謙虛謹慎,腳踏實地。虛榮害人害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戒貪暴不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貪為毀身之舉,暴為喪生之行。人有貪暴之心,必行不仁不義之事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。貪暴,輕則敗家,重則喪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 戒賭毒不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賭為敗家之舉,毒為傷身之物。賭,再大家業皆可一夜成空;毒,再強的身體也可瞬間摧倒。賭毒,傷身失財害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. 戒淫奢不檢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淫為萬惡之源,奢為敗家之根。行為檢點,作風正派,方可贏得尊重和信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忠孝傳家,八勸四戒,只有族人的自覺遵行,才有家族的和諧與興旺發達。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家有男丁結婚,父親需在婚禮上向新郎新娘贈送一套家譜,一副家規家訓書法,要求常掛常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默認標題_官方公眾號首圖_2018.05.25_副本.png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小時候常聽長輩講我的爺爺岳正儒的故事,他行善好施,修橋補路,賑災濟困。每逢趕場天,專門請兩人挑水燒茶,供人免費飲用,因此被稱為“大善人”,紅四方面軍在這一帶活動,都稱其為“大善人”,屬團結對象。毛壩大水凼有一條河溝,行人往來很不方便,岳正儒便捐資修了一座橋。兩年后,被洪水沖毀,岳正儒再次捐款修建,直到1936年修漢渝公路(武漢到重慶)時,才改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記得我高考那年,我要選擇師范和醫學專業,我父親就與我講:“岳家祖訓中,不提倡后人選這兩種職業,因為如果學不精,不負責,要么誤人子弟,要么害人性命。若選,就一定要學好,要負責”。后來走到教育界后,從不敢忘記上輩之言,到今天,依然猶言在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輩是這樣要求我們,他們自己也是那樣堅持。我大伯,口才很好,當年做過國民政府的地方官員;二伯,民國時期宣漢師范校畢業,解放后在工廠工作;四叔,廚藝很精,尤擅白案。我父親抗日戰爭時期,武昌失守后就參軍進駐宜昌,后到陜西潼關,一直在抗日前線,直到抗戰勝利,國共談判,精減軍隊而退伍,在抗戰前線堅守7年。解放初期,父親任鄉工商聯主席,四叔任鄉農委會主任,為毛壩的建設作出了貢獻。反右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,大伯、父親和四叔都受到不公正處理,被扣上反革命或右派分子的帽子,直到文革結束,第一批平反,才有了政治上的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因嚴格的家教,在我們家族中,據我所知,除了政治原因而受打擊外,沒有刑事犯罪記錄。(完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岳精柱 系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員,岳飛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亚洲少妇自慰在线观看